19世纪英国作家哈代的笔下,乡村少年裘德爬上路旁的谷仓久久眺望不远处的基督寺镇,直至小镇最高建筑的塔尖一点点消失在暮色之中。彼时,城市不断向外延展,无数像裘德这样的年轻人或积极拥抱或被迫卷入到了城市生活。
在我卷入“魔都”这座钢筋森林之前,漫漫长的童年,都在美丽海滨近郊,一个安静的村落里度过。每逢春至,暖暖的南风一吹,冬眠的荠菜榆荚最先知春,不畏严寒地向我们挥手。
餐桌上添置有自己采摘的野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,采回的荠菜从生吃,到和面儿包饺子、攒菜团、做汤……直至迎来孩子们最爱的夏天。小时候从未觉得夏“苦”,几乎家家都有独门独院的宽敞空间,吹拂着夏夜晚风,闻着清醇的洋槐花香,吃完西瓜提着小桶哒哒跑去挖知了,别提有多快活。
金秋则是丰收的“落果”时节,又红又大的苹果,随便品尝一个,都是甘甜美味;至于冬天,那就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了。北方的冬天才是冬天,大雪囤着一座座村落,正是捉迷藏的好季节。爷爷在果园里搭建了一座木房子,我们绕着圈躲猫猫,时不时掰下冰溜子当手雷,欢声笑语长久地回荡着。童年的每一幕细节都遥远而清晰。每一帧画面的浓郁色彩、气味都随着乡愁刻在心底,无论什么时候回忆起来,都能使得奔波劳顿的当下感受到被治愈的力量。我的儿子,生活在上海,在国际学校读书。这是一座仿佛从出生就自带仪式感buff、被调笑为“咖啡市”的都会,和乡野的、大自然的割裂感也比其他城市更强。他和我的童年对比,有一个很明显的落差点。第一次来到这个距离他的学校只有1小时车程的太湖边村落市,一下子便爱上了这里。
把孩子的童年“搬”进大自然,有何不可?
我想,这也符合绝大多数年轻父母对于孩子童年生活的期许。世事如同变幻莫测的六月天,刚刚还烈日当头,没一会儿就下起雨来,没有人的一生会事事顺意。但至少,大自然会教会他独一份的韧性:从小玩着泥巴厨房,将来一个人生活也能“好好吃饭”;无论荣耀加身、亦或跌落泥潭,始终不骄不躁,不气不馁,回忆起静下心来享受大自然的童年时光。
这就是森林林的缘起。
今天,我要讲一个森林林的故事。





